第43章

立在船艙那頭的他下意識便要上前,不料還未邁步就見——

天子抬手,輕輕攬住了本要摔倒在地的人。

兩人的身體,在剎那之間緊貼。

應長川的動作不由一僵。

清風吹來一陣淡淡的龍涎香。

江玉珣眼前天旋地轉,待反應過來時,應長川已將手自他腰間移開。

驚魂未定的小太監立刻上前,把他攙扶了出去。

-

江玉珣早已暈頭轉向,昏昏沉沉被扶回房間後,倒頭就失去了意識。

完全沒有多餘的精力去思考方才發生了什麼。

他這一覺睡了許久。

最後是被一陣冷風吹醒的。

“……幾點了。”

江玉珣用力按兩下眉心,忍不住向被窩裡縮了縮。

過了幾秒,忽有一陣水聲從耳邊傳來。

江玉珣這才後知後覺地想起,此時自己正在樓船之上。

!!!

沒記錯的話,我方才好像看到應長川了。

……我說了自己難受後,他是怎麼回的來著?

江玉珣背後一寒,瞬間睜開了眼睛。

誰料他一睜眼,便發現了更為恐怖的事情——

這間船艙並不是自己原本的住處。

相比起後世郵輪,這個時代的樓船,不僅空間逼仄,且僅有部分艙室能開一扇小窗換氣。

然而此時江玉珣所處的船艙不僅寬敞,兩面還都設了大窗,空氣可以完全對流。

此刻,兩邊的窗皆大大的敞著。

方才他便是被這裡的風吹醒的。

……這是什麼地方?

見四周無人,不知道問誰好的江玉珣隻得下意識屏住呼吸。

接著小心翼翼地推開身上的被子,躡手躡腳地自榻上起身,向房間內走去。

這間船艙不僅左右兩邊都設了大窗,前後還都有長得差不多的艙門。

江玉珣腳步一頓,徑直走向最前方那扇薄薄的隔門。

末了攥緊手心,悄悄順著門縫朝門內望去——

竹節雲紋燻爐內,正燃著清神醒腦的香料。

這間船艙不但比方才他所處那間更為寬敞,甚至裝飾還要豪華許多。

“……有人嗎?”江玉珣忍不住輕喚了一聲。

艙內一片寂靜,沒有人回答他的問題。

江玉珣猶豫片刻,緩緩拉大了門縫,探頭探腦地朝裡面看了進去。

船艙內裝飾雖然豪華,但是仔細一看就能發現,裡面沒什麼太過特殊的東西。

也不知道究竟住沒住過人。

少頃,江玉珣終於把視線收了回來。

同時合上隔門,打算去剛才看到的另一扇門邊看看。

然而甫一回頭,江玉珣便看到——

另一扇隔門不知什麼時候被人打了開來。

四名內侍官正坐於走廊兩端,他們眼觀鼻鼻觀心,大氣也不敢出一聲。

最重要的是……一襲玄衣的應長川,就站在門口處似笑非笑地看向自己。

自己方才那鬼鬼祟祟的樣子,全都落入了他的眼中!

“愛卿可還好?”

江玉珣臉色雖然仍蒼白,頭暈的症狀也沒有完全消失,但聽到這裡他還是條件反射般站直了身:“回陛下,好一些了。”

……可我寧願還暈著。

天子點頭緩步走了進來。

桑公公立刻佝偻著身子,上前替應長川打開了內間的隔門,再輕手輕腳地將沒批閱完的奏章放到桌案上。

江玉珣深吸一口氣,絕望地閉上了眼睛。

難怪這裡的視線和通風那麼好……原來是應長川的住處!

所以剛才被我東瞧西看的地方,是他的寢殿?

……臥槽,我為什麼會在這裡啊!

-

江玉珣是上午暈的船。

他這一覺睡了大半天,醒來後已經到了吃晚飯的時間。

睡了一覺後,江玉珣的症狀緩解了許多,臉色也不再那麼難看。

因此,不等他從方才的疑惑與震驚中緩過神來,便又隨著天子一道,離開了方才的船艙。

樓船因形似樓閣而得名。

最上一層除了一座木質亭臺外,還有一片不算小的甲板。

身為工作狂,應長川從不浪費一分鍾時間。

樓船還未駛入東南三郡的時候,其中一郡的太守就已經提前登船,向他匯報政事。

初秋,南地仍不算冷。

傍晚時分,一行人緩緩登上樓船頂層,於此共用暮食。

“……啟稟陛下,桃延郡共有四座大型糧倉,合計糧窖一百餘座,一座糧窖約能儲存三千石糧食。”

說著說著,桃延郡太守的額頭上便冒出了細密的汗珠。

自從聽說皇帝要南下那日起,他便緊鑼密鼓地清點起了境內倉、口與壯男、壯女之數。*

並趕在應長川來之前背得滾瓜爛熟。

太守一邊說,內侍官一邊上前為眾人斟滿當地傳統的恬酒。

在一旁圍觀的江玉珣悄悄將杯子舉至唇邊,趁著對方說話時偷抿了一口。

沁甜味道的瞬間在唇齒間溢開,沒有半點辣意。

——我果然還是適合這種酒。

五重席上,應長川漫不經心地問道:“現今艙內共有多少石糧食。”

太守忍不住擦了擦額上汗珠,“回稟陛下,約莫十分之一……”說完立刻補充道,“等到晚稻徵收上來就多了。”

說著又偷偷抬眸,小心觀察起了應長川的表情。

天子不置可否:“老、弱、官、士,還有馬、牛、芻藁呢?*”

“這,這個……”桃延郡太守目光飄來飄去,看上去有些心虛,“陛下來得急,呃……這個暫時還未統計過。”說話間,他的臉色已經差過了上午暈船的江玉珣。

大周連年戰亂,桃延郡也受到波及,產生了大量流民。

應長川說的這些,都有些不好統計。

但堂堂一郡之首,自然不能給自己找這樣的理由。

此時飯菜還未開始上,聽到這裡江玉珣便放下手中酒盞,側身悄悄把守在後面的太監叫了過來,讓他去取筆墨。

——頭雖然還有些暈,但出於職業習慣,江玉珣仍打算記一下桃延郡太守還未統計上來的東西。

誰料那小太監還未動身,天子便抬手攔住了他,同時輕聲吩咐:“不必在船上記。”

“是,陛下。”江玉珣趕忙應下。

同時略為驚詫地看向御前——應長川不是在和太守談話嗎,他是怎麼注意到這個角落的?

說話間,樓船繼續向前,正好經過一片湖泊。

兩岸的景致不知在何時慢慢起了變化。

同座席上的莊嶽不由一驚:“外面這景象怎如此奇怪?”

見狀,眾人均不由自主地向兩岸看去。

不知是誰跟著說了一句:“湖內生田?的確從未見過。”

桃延郡太守總算松了一口氣,他忽然起身向應長川行禮道:

“回稟陛下,眼前這不是什麼‘湖內生田’,而是我們桃延郡,以及附近特有的一種圍墾方式。”

說到這裡,心有幾分底氣的他,腰板終於挺直了起來。

這位太守當年也是隨應長川一道打過天下的武將。

他雖然人不在昭都,卻有不少京城同僚可以聯系。

故而太守早就知道,皇帝最近一段時間有“屯田”之意。

想到這裡,他便迫不及待地將早早備好的話說了出來:

“陛下,剛才您看到的的田地名叫‘圩田’。用土壩在湖邊圍一塊地,再把水抽幹,便可得到肥沃的新圩田了!”

“原來如此……”坐在江玉珣身邊不遠處的薛可進恍然大悟。

應長川雖然沒有明說為什麼要帶薛可進一道南巡。

但朝臣百官均已猜到幾分——他八成是有意要薛可進帶人,在東南三郡屯田。

由此看來,江玉珣當日的提議非常有戲。

太守還在說,薛可進越聽越動心:“圩田不但方法簡單、省時省力,而且圍出來的湖底淤泥正好肥沃,適宜耕種。假如能夠推廣,東南三郡也可大量產糧。”

桃延郡太守隨聲附和道:“臣明日一早便可同陛下前去圩田邊上細看。”

接著又滔滔不絕地介紹了起來。

江玉珣:!!!

這可不行!

聽到這裡,他的頭被嚇得都不像方才那樣暈了。

江玉珣本能地抿緊了唇。

雙手也隨之緊緊地攥在了一起。

桃延郡太守顯然早有準備,他口若懸河、語速極快,完全沒有給人打斷的機會。

就在江玉珣想著如何開口的時候,應長川忽然將視線落在了他的身上。

“愛卿可是有話要講?”

“正是,”江玉珣終於松了一口氣,他半點也不客氣,直接站了起來,“回稟陛下,臣以為桃延郡太守所言絕不可行。”

“你——”太守當即瞪圓眼睛向他看去。

餘光看到天子,隻得強壓怒火咬牙說:“你這是何意?”

江玉珣沒有搭理桃延太守,他直接抬眸看著應長川的眼睛說:

“這些湖泊原本可以調蓄辰江洪水,若是大範圍圍湖造田,未來再有大水,洪水無處可排必將釀成大禍。故臣並不贊成太守所言。”

這個道理現代人都懂得。

但是此時,“圩田”之法出現不過短短百年,且圩田的範圍還不大,眾人尚未意識到其背後的危害。

聽到這裡,薛可進的臉色驟然一變。

“你這人怎麼信口開河……”太守四處張望,似乎是打算尋京中同僚與自己一道譴責江玉珣。

不料眾人竟全部躲避起了他的眼神。

最重要的是,天子也直接將他視為空氣。

“何禍?”應長川直接朝江玉珣問道。

“先不論會不會發生洪災。”江玉珣停頓片刻說道,“圩田與湖面等高,假如此地百姓全靠圩田生活。一旦遇到大水,田地頃刻間皆會被水所淹,而後一定會爆發嚴重飢荒,後果不堪設想。”

說到這裡,江玉珣的心跳快得有些不正常。

不同於一夜決堤的怡河。

歷史上,辰江附近就是這樣一點一點亂起來的……

江玉珣的話太過駭人聽聞,擔心他惹怒聖上,莊嶽都忍不住咬牙打斷:“江侍中!不可信口開河。”

可是江玉珣卻如同沒聽到對方說什麼般繼續。

T T T
A-
18
A+